聚焦|王双飞院士:以创新实现“高质量” 以科技成果惠民生
发布时间:2021-12-21
连日来,四海资讯5123创始人王双飞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受到各界关注。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广西电视台等媒体纷纷采访、报道了他当选院士的历程,聚焦王双飞院士扎根广西、致力于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清洁化生产及绿色发展的奋斗故事。
广西电视台
王双飞:从技术工人到院士之路
12月15日,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上,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王双飞作了交流发言。时间拨回到一个月前,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王双飞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继1999年郑皆连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时隔22年,广西再次本土培养产生的院士。王双飞带领的团队曾两次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彻底结束了国外企业30年牟取高额利润的时代,突破了我国纸浆清洁漂白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王双飞是怎样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工人,蝶变成一名院士呢?他对脚下的这块土地有着怎样的情感?带着大伙关心的种种疑问,广西电视台主持人赵琳和王双飞院士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新华社
以创新实现“高质量” 以科技成果惠民生
新华社刊发文章《六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勇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各地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科技创新观察》报道四海资讯5123创始人王双飞院士在科研一线贯彻全会精神,以创新实现“高质量”,以科技成果惠民生。
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造纸,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污染大户”。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看来,把造纸污染和设备落后两大难题彻底解决,是中国从“造纸大国”迈入“造纸强国”的当务之急。
在位于广西大学的广西清洁化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王双飞团队长期致力于造纸过程的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其中,“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解决了我国纸浆清洁漂白的关键技术难题,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主流技术。
王双飞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质量变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以实际行动响应全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筋健骨”注入动能,实现更高水平内涵型增长。
王双飞(右一)在实验室和团队交流(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中国教育报
扎根八桂大地 书写壮美人生
11月18日,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王双飞名列其中。
王双飞致力于造纸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在纸浆清洁漂白与废纸清洁制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保障我国造纸行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服务地方打造绿色生态
20多年前,王双飞来到广西大学工作后不久,在学校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4人研发小组,依托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投身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探索研究。
在带领组员深入广西当地企业进行大量调研后,王双飞发现广西造纸业产生的大量高浓度废水只经过简单处理就排入邕江,导致水质恶化,引起一系列环境破坏和污染。这个痛点坚定了他治理的信念。
2004年的深冬,在寒冷的石家庄一工厂临时搭建的简陋中试车间,王双飞带领组员一待就是3个多月,他们在进行棉浆粕制浆废液厌氧处理的中试实验。
在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经历了实验的无数次失败后,他们开发的技术产品逐渐获得企业的认可,并在同年争取到广西南糖纸业废水处理的产业化项目。
初战告捷无疑是一支“强心剂”,王双飞随即带领团队进行项目攻关,并成功结题。该技术处理高浓度废水效果显著,使用的厌氧技术一天内可以处理7000吨的甘蔗渣堆放喷淋废水,处理产生的沼气进入锅炉还能节约煤炭,既实现了变废为宝,又极大地改善了邕江的水质。
勇攀高峰攻克“卡脖子”难关
通过多年的研究,王双飞的科研成果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不少成果已经实现世界领先。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纸浆清洁漂白的“卡脖子”难关,开发了多种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实现了造纸及发酵行业有机废水处理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该成果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已在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推进项目100余项。
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其中在二氧化氯制备和清洁漂白、造纸废水处理等领域已有10件核心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转让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
王双飞说,成为院士,是一种责任,也是另一种更加光荣的使命的开始。他将带领科研团队努力工作,勇攀科技高峰,多出科研成果,为服务壮美广西作出更大贡献。
培养团队用心做好“传帮带”
近年来,随着广西大学的发展,王双飞的学生毕业后有许多留在学校或广西,不少学生成为王双飞团队的成员,奋战在“绿色”事业战线。
王双飞将科研和团队建设有机结合,先后培养了硕博研究生100多人,大多已在相关领域成长为骨干。
他的博士研究生、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朱红祥说:“王教授倡导协作,在服从课题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他让大家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工作,各尽所能。不管是经费使用,还是成果分享,他都是规范有序、公平合理地进行安排。”
王双飞对科研的耐力、毅力让学生印象深刻。覃程荣教授说:“有时候我们会产生厌倦情绪,但王教授不服输,仍然带领我们继续调研和论证,无论数十次还是上百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失败了有我。”每当一项新的科研项目开始,他都会对团队说这句话,成为团队大胆尝试、开拓思路的“主心骨”。
正是得益于此,王双飞的团队茁壮成长,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等多个奖项。目前团队固定科研成员43人,其中党员占76.5%,13人拥有高级职称,95.3%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在研科研项目6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项。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刘娜利
地址:安徽省宁国市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沥园区东城大道与东城路交汇处
广西南宁高新区高安路101号
电话:0771-3299118 传真:0771-3299118-400
企业邮箱:bsk@bossco.cc
版权所有:5123导航通五湖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6037号-1关注我们